四渡赤水之战,堪称红军长征历程中最为扣人心弦、最为壮丽的军事较量。这场战役不仅成功化解了国民党军的优势围追堵截,夺回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,更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,实现了党的战略指导思想的一次根本性变革,其辉煌至今仍令人扼腕赞叹。
1960年,英国陆军元帅、二战中的杰出将领蒙哥马利在与毛泽东主席的会晤中,不禁赞叹道:“您所指挥的辽沈、淮海、平津三大战役,其卓越之处足以与世界上任何一场战役相媲美。”然而,毛泽东主席却谦虚地回应:“这三大战役虽有所成就,却不足以称道。真正值得我自豪的,乃是我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。”
毛泽东之所以将四渡赤水之战视为其军事生涯的“得意之作”,核心原因在于那时所遭遇的战局极为艰难,曲折复杂,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的顺利,心情深沉而沉重。
一渡赤水河
1935年伊始,中央红军成功夺取了遵义,此举引发了蒋介石的极大不安。为了阻遏中央红军北向长江,与红四方面军汇合,亦或是东进湘西,与红2、红6军团集结,蒋介石不仅调动了湘军、鄂军的一部分兵力围攻红2、红6军团,还调集了川军、陕军的一部分,对红四方面军实施应对。与此同时,他更是集结了148个团的精锐,总兵力约达40万人,对遵义地区步步紧逼,意图在乌江西北的川黔边界围剿中央红军。然而,中央红军此时仅有3.7万余人,与敌方的兵力差距悬殊,局势对红军而言极其严峻。
遵义会议落幕之际,毛泽东虽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,实则已稳固了他在党中央与红军内部的领导地位。然而,这一地位尚未稳固,尤其在土城战役的挫败之后,毛泽东的处境显得尤为艰险。
一渡赤水,至土城渡口
1935年1月27日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等领导人抵达遵义北部的土城镇。他们获悉,尾随我军的敌人仅有两个旅和四个团的兵力,且当地地形对我方极为有利。基于这一情况,毛泽东提出在青杠坡以东地区发起一场战斗,旨在围剿追击的川军郭勋祺部,以确保我军能够顺利渡过长江。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均对此提议表示赞同。
土城之战,作为遵义会议之后的首次交锋,备受瞩目。为确保战役的胜利,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亲自莅临红三军团前卫第四师指挥,刘伯承参谋长亦亲赴红五军团坐镇。28日拂晓,战斗的号角在土城响起。红军将士们英勇无畏,不畏艰难险阻,不怕流血牺牲,浴血奋战长达三四个小时,对川军造成了重创。然而,由于敌军兵力雄厚、援军迅速,战局并未如预期顺利,红五军团的防线甚至被敌军突破,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。敌军占领有利地形后,迅速向土城镇逼近,直至逼近中革军委指挥部的白马山前沿,形势岌岌可危。
在这危急关头,朱德总司令毅然决定亲赴前线指挥作战。朱总司令亲自登上火线,率领红1、红3、红5军团及干部团,对敌军发起了勇敢的反击,连续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,稳固了阵地。
然而,紧追不舍的川军一部再度发起攻势,局势对红军极为不利。毛泽东亦察觉,川军并非原先所估计的四个团六千余人,而是六个团逾万人,其兵力与红军相差无几。于是,他即刻召集张闻天、周恩来、朱德、陈云、刘伯承等核心领导成员召开紧急会议。他严肃地指出,鉴于当前敌情,原定于泸州与宜宾之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不可行。为了打破僵局,争取主动,必须下令部队迅速撤离战场,西渡赤水河,沿古蔺、叙永等地北上,寻找机会从宜宾以西地区北渡金沙江,进而进军川西地区,与红四方面军协同在川西北实施总反攻。毛泽东的这一果断决策,赢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。
1月29日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、刘伯承的英明领导和卓越指挥下,中央红军从赤水河的土城、猿猴场、太平渡等关键渡口,成功跨越了赤水河。这一壮举,标志着四渡赤水之战的帷幕徐徐拉开。
二渡赤水河
红军以崭新的战斗风貌踏入川南之地,蒋介石立刻下令川军全力以赴,强化长江沿岸的防御部署。他明确指示,从江边的滩头至宜宾、江津一线,沿江各地应紧急构筑防御工事,并在各个关键位置建立碉堡。在宜宾至江津的这段水域,他命令军舰与装甲商船全天候在江面上巡逻,严密防范红军的偷渡企图。同时,他亦指令川南“剿匪”军总司令潘文华调动部分兵力至长江南岸进行布防,以阻止红军渡江,并将主力部队调往川南进行追击。
以部分兵力掌控乌江东岸的沿河、印江等地,以阻止中央红军向东进军;而主力部队则被部署在湘西,旨在围剿红2、红6军团。“追剿”军第2兵团,联合滇军和黔军,组建了第二路军,由龙云担任总司令,薛岳担任前线总指挥,下辖四个纵队。第二路军的职责是专门负责追剿中央红军。蒋介石的意图是在川军的紧密协作下,将中央红军围困在叙永以西、长江以南、横江以东的区域内,力求将其彻底歼灭。
二渡赤水渡口:太平渡
2月5日,秉承蒋介石的命令,国民党军队各部纷纷向中央红军发起了围攻。孙渡纵队从毕节、昭通两地出发,对盐津地区展开了“追剿”;周浑元纵队分兵两路,一路以两个师的兵力从修文、扎佐两地出发,目标直指古蔺、叙永;另一路则从龙里、贵定进发,向川南开进。王家烈纵队从遵义、桐梓两地集结,而后转向川南实施“追剿”。吴奇伟纵队则暂时驻扎在黔西、贵阳一线待命。与此同时,潘文华所部三个旅正向高县进发,另外三个旅则正行进在珙县、高县地区。范子英率领的两个旅紧随其后。
局势显现,中央红军依照遵义会议所定方针,意图北渡长江,挺进川西,面临着极大的挑战。与此同时,若盲目遵循既定战略部署,滞留此地静待时机以渡江,则难免陷入国民党军强大兵力的包围圈中,对红军极为不利。鉴于此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遵循毛泽东的建议,于2月7日作出决策,暂缓实施北渡长江的计划,转而于川黔滇三省边界地带展开灵活机动的作战,并巧妙利用敌人间的矛盾,最大限度地发挥红军运动战的特长,实施高度灵活的运动战策略。
随着中央红军踏入川黔滇边界的辽阔地域,国民党军队纷纷跨过赤水河,实施着围追堵截的战略,使得黔北地区兵力明显空虚。在此形势下,毛泽东果断决策,为达成歼敌目标,下令中央红军东渡赤水河。于是,在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领导人的指挥下,红军于2月18日从太平渡、二郎滩等多个渡口顺利东渡赤水河,实现了二渡赤水,并向黔北发起了进攻。与此同时,毛泽东巧妙运用心理战术,令红1军团派出一个团深入古蔺地区,广泛散布“渡过长江”的传言,以此迷惑敌人,并有效延缓了川军的南进步伐。
毛泽东指出,中央红军在赤水河一带往返,虽表面上看似处于被动地位,实则展现出了主动的策略。此举不仅成功调动了敌军,减少了自身损失,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,为部队的休整提供了机会。
然而,在那时,众多指战员,尤其是党和红军的高级干部,对于毛泽东所倡导的高度机动和灵活的战略战术,普遍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。他们往往无法按时抵达既定位置,导致错失战机。鉴于此,中革军委遵照毛泽东的指令,于1935年2月16日发布了《告全体红军战士书》,其中强调:“为确保胜利在握……红军必须频繁变换作战区域,时而东进,时而西进,时而走大道,时而走小径,时而沿旧路,时而辟新径,其根本目的,仅在于在有利态势下赢得战斗的胜利。”这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,成为了红军实施机动作战的基本准则。
中央红军在成功二渡赤水河后,巧妙地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,由西而东、由北向南,展开了一场长达1100里的快速推进。他们接连攻克了桐梓与天险娄山关,继而占领了遵义城,在此过程中,共歼灭及击溃敌人两个师和八个团,实现了长征途中的首次重大胜利。
在此阶段,毛泽东得知红军攻克了娄山关,为夺取遵义城敞开了胜利之门,顿时豪情万丈,挥洒笔墨,创作了传颂千古的《忆秦娥·娄山关》一词。
秋风劲猛,高远的天际中,霜冻之晨的孤雁鸣叫,月亮伴着清冷。霜冻的早晨,马蹄声轻碎,号角声低沉而闷咽。
雄关险道,铁壁般坚固,而今我们再踏征程,从头再来。从头再来,苍山起伏如海涛,残阳映照,红似鲜血。
此词笔触生动,细腻地勾勒出红军勇往直前攻克娄山关的壮丽场景,激昂地展现了红军战士们为赢得长征胜利而奋勇拼搏的豪迈情怀。
然而,在夺取遵义的战斗中,邓萍不幸英勇捐躯。邓萍身为红3军团的参谋长,是中央红军长征过程中第一位壮烈牺牲的军级杰出军事指挥官。
得知此等不幸消息,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如遭晴天霹雳,久久未能言语。他随即下令,即刻将邓萍同志的遗体运回后方。他含泪弯腰,轻轻拂去烈士脸上的尘埃与血痕,脱下那身满是征尘的军装,换上了一套崭新的衣衫,随后含泪与其告别:“邓萍同志,我的战友,你为夺取遵义倾尽了最后一滴热血,红军的战士们和广大人民群众将永远怀念你。我们必定会为你复仇,继续完成你未竟的事业!”
三渡赤水河
在南京听闻遵义、娄山关、桐梓三地再次沦陷,蒋介石愤怒至极,称此为国民革命军追击战中的奇耻大辱。随即,他决意暂时搁置手头所有公务,乘机飞往重庆,亲自坐镇指挥战斗。
3月2日,蒋介石抵达重庆,匆忙间口述了一道通令:“本委员长已入驻重庆。所有驻川、黔各军,统由本委员长统一指挥;未经本委员长命令,各军不得擅自行动,务必共同完成使命。”翌日,他迅速召开驻川行营参谋团会议,大声疾呼:“朱、毛股匪再次东进,显然是由于长江难以渡过,故而将目标转向乌江东岸,意图与萧、贺合力。我们必须制定一个全面计划。”蒋介石所谓的全面计划,便是集结近40万作战部队,再加上各地民团共计70万兵力,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,并重施故技,采取堡垒推进与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术,企图将中央红军围困于乌江以西、川黔大道以东的狭小区域。
得知蒋介石最新制定的作战方案,毛泽东果断决定采取以计应计的策略来应对。他兴致勃勃地表示:“那我们就来个‘以逸待劳’,让他们一一现身吧。我正是想找个机会,再与他们的主力部队交手一两次。”
遵照毛泽东的命令,中央红军为寻觅并消灭敌军主力,在遵义、鸭溪一带辗转流连数日。
三渡赤水,茅台渡口
果然,蒋介石再次陷入了误判。他推测中央红军主力集结于遵义、鸭溪一带,意图显然有二:一是放弃遵义,西撤以达其既定目标;二是先与我周纵队展开决战,随后再向南对贵阳形成压力。蒋介石认为,这正是一个消灭红军的绝佳时机,于是紧急下令川军三个旅从桐梓出发,进攻遵义地区;上官云相部两个师从重庆出发,向松坎、新站地区推进,以支援川军的作战;第2纵队周浑元部的主力三个师抵达仁怀、鲁班场地区,采取守势,以应对遵义及其西北方向;第3纵队孙渡部进驻大定、黔西地区;第4纵队王家烈部在金沙、土城等地集结,旨在阻止红军向西发展;第1纵队吴奇伟部四个师(其中两个师已遭受重创)沿乌江沿岸待命,准备支援其他纵队的作战。与此同时,蒋介石还命令第53师从镇远向石阡推进,湘军三个师沿乌江东岸布防,以阻止红军东进,企图在遵义、鸭溪地区将中央红军彻底歼灭。
“只要能将滇军调动出来,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。”
3月16日,遵循毛泽东的命令,中央红军从茅台地域西渡赤水河,实施了第三次渡河行动。部队在白天渡河的同时,巧妙地制造声势,假扮北渡长江的态势,以此诱使敌方重新调整其战略部署。敌军随之西渡赤水河,展开追击。我军则迅速东渡赤水河,转而向南疾进,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之圈。
四渡赤水河
随着国民党军主力陆续西渡赤水河,毛泽东便趁敌人“欲围而未果”的时机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秘密、迅速、果断地转向东进。3月21日,红军在二郎滩、太平渡一带成功东渡赤水河,即完成了四渡赤水的壮举,重新踏入黔北地域,寻求南渡乌江的机会。为了迷惑敌方,红军派遣了一个团伪装成主力部队,向古蔺方向挺进,佯装北渡金沙江,准备与红四方面军汇合的态势。
红军主力东渡赤水河,随即沿着遵义、仁怀的宽阔大道迅猛向南推进。他们巧妙地与敌军错开行进路线,成功地在鸭溪与白腊坎之间撕开了国民党军的封锁线,迅速向南疾驰,悄无声息地摆脱了敌军的重围,将蒋介石指挥的数十万大军甩在了川南。与此同时,为了牵制国民党军北上,为中央红军主力的南撤创造有利条件,红9军团遵照毛泽东的指示,伪装成主力部队,在马鬃岭、长干山、枫香坝一带积极展开行动。
随后,曾任红9军团政治委员的何长工在追忆那段往事时提及:“彼时,我军主力迅速向南挺进,我军团随即投身于激烈的战斗之中。在金沙县的马鬃岭,我们大张旗鼓,摆出姿态,旨在诱使敌人上钩。”
1935年3月31日,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成功跨越了江口、大塘、梯子岩等地,勇敢地穿过了乌江,从而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军40万兵力的围追堵截之网。
四渡赤水,一二郎滩渡口
四渡赤水之战彰显:战争非但是一场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较量,更是两军最高指挥层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直接对决。红军成功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困境,在攻防转换、退进自如、集结分散等作战行动中,巧妙地运用声东击西、避实就虚的策略,不断迷惑敌方,打乱其部署,使敌人陷入迷茫,疲于奔命,四处碰壁,陷入极度被动;而我军则纵横捭阖,行进与作战紧密结合,行进迅猛,作战主动,谱写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明道配资-咸阳股票配资-股票小额配资-配资好评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